王府井大街的商机萌发在明代,发展的契合点依次应该在灯市口、东安门大街,丁字街和王府井南北大街,具体显象集中为东安市场。朱启钤曾做过光绪末年时的京师内外城巡警厅厅丞,民国初先后任北洋政府的交通部总长、代国务总理、内务部总长,署理北京市政,建树颇多,至今北京人仍受益其功。
朱老人回忆说王府井的变迁过程,内中有很明确的建设理念。说到东安市场,他说,自明代以来,东安门至王府井一带马路的两侧鱼摊菜市喧哗,这些摊贩早在明代就向提督衙门租得或方丈或数尺地亩,搭棚营业,父子相传,师徒相继,每月向宫厅交纳租费。遇有皇上从东华门“出跸”时,一律停市,撤出棚障,搬走鱼桶,暂避一时。等“大差”一过,仍然蜂拥复来。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不得不做点新政,命肃王领导内城工巡局改良交通,修建东安门至王府井一带的马路。这样就要铲平御道,安插沿街的鱼摊菜市。这引起很大混乱:摊贩被驱散,生活无着自然要抗命不从;大街附近的饭馆及贵戚宫庖失去每日选购鱼肉菜蛋的方便条件也大呼不满;步兵统领那桐就住在丁字街东的金鱼胡同,对这里的地理民情十分了解,因此,他建议把路东帅府园早已弃置不用的神机营操场划出若干亩,收容拆迁摊贩。
此招一出,齐声喊好。摊贩有了落脚点,马路修建顺利开工,练兵场现成的门和围墙,又有空旷的大操场改军从商,正好派上了新用场,可谓一举三得。因为地近东安门,所以取名“东安市场”。
过去北京人买东西习惯于“逛庙会”。东安市场的开放,百货杂陈,天天营业,大大方便了群众,由于场地宽阔,吸引了不少民间艺人,打拳的、耍狗熊的、耍猴的、唱大鼓的、变戏法的、算命看相的……很快东安市场就成了内城的游乐中心,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有一首说东安市场的竹枝词唱道:“新开各处市场宽,买物随心不费难,若论繁华首一指,请君城内赴东安。”(《京华百二竹枝词》1909)可见其感。
由广场撂地摆摊难避风雨,到支棚搭架顺东墙盖起简易房,到后来场内街道成型、商店固定,东安市场的商业布局和经营特色基本形成。在半个世纪的演变中,不管内部建筑怎么变,东安市场融入了北京人和中外游人的生活。
东安市场遭过两次火灾。一次是1912年2月29日晚,袁世凯阴谋窃国,指使曹锟的部队制造哗变,冲进市场,连抢带烧,无一商户幸免。再一次是1920年6月9日晚,大火突起,只存北门稻香春、东来顺及吉祥戏院数家店铺,起火原因不明。两毁两兴加速了市场的发展。解放后市场与大街愈加繁荣,1955年9月25日新建的北京市百货大楼竣工开业,与路东的老东安鲜明对比,却又互为补充。1968年,东安市场大拆改,原来的店街没有了,代之以大罩棚下的一排排货架。进入九十年代,金街金价,以东安市场为主要标志的王府井大街跃入辉煌,建起了“新东安”,矗起了“东方广场”,街市焕然一新,成为新北京向国庆五十周年献礼的一道风景线。